三月最后一天签了离职合同之后,从四月第一天开始就开始自由活动了,心情郁闷是真的,在公司工作一整个月大部分时间要工作到晚上十点,谁都会郁闷的。感觉到研究生的三年基本没有明确学习方向和操作指南的情况下磨时间,就很致郁。于是乎,四月份就是在不断地在大湾区逛来逛去,试图缓解心情。
从广州出发,先去了澳门,然后回到广州后又去了香港;从香港回来的路上顺道在深圳停留。后来为了见璐琳又单独的去了趟深圳。看了不少东西,接下来就是一点一点回忆,写下此文以记录。
- 准备工作
特别行政区毕竟和内地不一样,出门游还是要做点准备的。港澳通行证是在安徽户籍地办好的卡式证件,而签注就十分简单了。我预约的海珠区办证中心,但其实没必要预约,因为签注在自助签注机器上就能办,十分钟内就能办完。基本上是插卡、点屏幕、扫码交钱就可以。但是在广东的签注,香港虽然不受限制,但是澳门签注是有两个月的冷却期。
现金还是要备一点小额的。去澳门的时候我换的500澳门元还是算多了,因为很多有店面的餐厅或是商店都支持支付宝微信,或者刷卡也可以。而且500澳门元在中国银行兑换的话,会给一整张钞票,算是大额了,小商店可能会拒收。因此我去香港的时候就换了200港币,差不多正好用完。
中移动全球通还是给力啊,APP上定个套餐就可以了。小米的全球上网功能也很方便,但是信号和使用没有中移动的稳定就是了。
- 澳门
四月三号坐高铁从广州南站到珠海站,然后就从拱北口岸过关到澳门。珠海站就挨着拱北口岸十分方便,过关的时候也和过海关一样,只要刷证和按指纹就完事儿了。攻略是在小红书查的,过了关就做免费的摆渡车到了新葡京,也是上午部分的起点。我对酒店和赌场倒是不感兴趣,只是觉得新葡京的建筑风格很好玩,在内地很少见,金晃晃的,看上去确实土豪气息严重。跟着小红书一路走,一个一个景点逛,像是什么教堂,什么街,我倒真的不是很感兴趣,因为就是有种和广州莫名孪生的既视感。太阳下面走了二十分钟还是会又热又渴的,一条街上很少见到便利店实在是让我很难受,最后的大救星居然是蜜雪冰城,点了一杯柠檬水,内地两倍多的价格,算是救了命了。

按照地图就是打卡澳门最著名的地标,大三巴牌坊。拍照的人是真的多啊。一开始还会看起来很多的楼梯心存畏惧,心想那么多楼梯不得让我爬很久会大喘气,但是到了地方,实际上也就那么多台阶,连我都可以不喘大气的爬完(笑)。想想也对,澳门就那么大的地方,哪里会有那么多的空间建造那么多楼梯。

然后就是大炮台和澳门博物馆,不感冒不是很感兴趣。不过要注意的是,大炮台那边的一家小商店只收小面额现金,如果不是澳门元,也收人民币或是港币,但是1:1:1的比例,就很亏。所以小额现金还是要带一点的。下来的路上,我居然不出意外的就溜到了路边的一家本地商店里,买了一本R语言的学习书,算是我没救了哈哈哈。午餐蔡冬记东望洋店吃的,点的是白斩鸡和葡国鸡饭。白斩鸡倒是蛮好吃,我以前一直以为白斩鸡会是很淡的味道,结果真的吃到嘴里,确实比较淡,但是不是我预期中的无聊,白斩鸡鸡皮下的油脂和蒜酱混合到一起,盐味再突出了鲜,鸡的味道就很不错了。

葡国鸡饭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一开始看到菜单上的名字时,以为会是大西洋海洋风味或是地中海风味,没想到就是土豆青椒咖喱鸡饭。咖喱混合香料的味道完整的渗透进肌肉和土豆里面,味道很不错,配合米饭,我感觉是在广州能吃到白斩鸡的地方吃不到的味道。后来我在知乎上看到,所谓葡国鸡饭其实跟葡萄牙没多大关系,完完全全就是澳门本地菜,颇有一种“老北京墨西哥鸡肉卷”的既视感了。

吃完饭就是瞎逛了,毕竟填报了肚子,大脑的需求就很简单了,刷的上海的交通联合卡坐的澳门公交车,去了渔人码头。说是码头,其实更像是夜市,所有商店似乎都是为了夜生活准备的,因此下午的时候大部分商店都还没开门。大太阳底下还是很热的,在广场的一个摊贩的大伞下坐了下来,一杯红豆沙,一份鸡蛋仔,我就居然开始掏出Mac调试我的服务器,我也算是没救了。等不是那么热的时候,就在渔人码头上走了走,这里沿海,一个很好看港珠澳大桥的地方。

四点钟,实在累的不行了,坐公交车回口岸。等车的时候遇到了一对韩国来的小情侣,不会说中文。其中那个很帅的男生试图拿翻译软件和我交流,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谷歌翻译的人工智障,我算是没看明白。不过女生会英语,才知道他们要坐公交,但是没有现金。然后车就来了,我把正好12澳门元给了他们,够两个人坐车了。累的昏昏沉沉做到拱北口岸回到了珠海,最惨的是我预约的是十点的车票,当时最近的车没座位了,不得不改签到八点多。在口岸的商场里吃了海鲜火锅,味道还不错。然后就坐车回到了广州南。
- 香港
四月份我去了香港两次,主要原因就是ZA的卡还是第一次开,就有些东西第一次没搞好,所以去了第二次。
第一次去的时候是坐的广州南到香港西九龙的高铁,进广州南刷身份证那是肯定的,在香港西九龙下车后,需要先刷港澳通行证过海关边检,然后是香港的边检,最后是刷身份证出站。香港八达通可以在APP Store里搜“旅客八达通”开卡,支付方式蛮多,软件也没那么多花哨,比较好用,但是不适用于香港本地八达通的一些优惠政策了。第一站是维多利亚湾,去的时候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阴天,海边吹着即将要下雨的海风,超级舒服,对面香港岛的建筑确实能看到很多,但是不是感叹于繁华,毕竟北上广深都有更惊艳的现代摩天楼建筑群,只是感叹这繁华不属于自己,此生大概率的不能占有一点点。所以是很无感了。但是我还是享受着海风,这海面,享受的就是自己感受到的惬意。而在第二次去的时候看维港是晚上,嘎觉和外滩一样,看的是灯光,看的是水面和城市霓虹灯的搭配,算是一场比较美轮美奂的霓虹灯光秀。


刷八达通坐天星小巴的船到对岸,为的是去金紫荆广场。我的感受就是无尽的要走路,为我那天的步数记录做贡献。在金紫荆广场就是为了看那个几年回归的建筑。那个文明香港人的MV里搞得这个金紫荆雕像看起来很高,但是其实看到实物后发现,他也就那么高,两个人再高一点。甚至来之前还幻想过这里是不是特区政府的驻地,所以金紫荆安在了这里。只能说这个雕塑,确实确实还没有安医本部广场的毛主席雕像那么高那么镇得住场。当然了,这种超适合网红拍照打卡的地方,是肯定会有小商贩在这里摆摊拍照洗照片的,三位数的价格。

又是要走路到地铁站,又是下车后走路。然后花了138块买往返的票坐到太平山顶。缆车走的是单轨,也就来来回回只有那样一列班次,要门在上要么在下,看起来很像是19世纪的产物(确实是),而且是单轨的。第一次去的时候因为是阴天,山顶全是雾,根本看不到东西,就从西九龙坐高铁回去了,不过好在第二次去的时候是个大晴天,能看的清清楚楚。山顶的风吹起来真的舒服,不过我估摸着仅限于我这个体型的,毕竟散热效率因为山顶风更高了,而对于那种瘦到能清清楚楚看清肋骨的人,可能就会偏冷了,即使是在大晴天。山顶能看到很多东西,但我的感觉就很跳跃:香港从山顶看下去就像是电脑主板,上面遍布着各种电路电容,不同颜色交织,各种分布凌乱,所以从上往下看,就是应接不暇的凌乱。所以我还是找找地标看看好了,比如下图中间偏右的中银。

所以第二次去的时候,从太平山下来就去了酒店,定的是MONDRIAN,给的是20楼的房间,这个角度看不到维多利亚港,香港高楼是在太多了,挡视角所以看不清(叹气)。这间房间1200+左右,入住时要交押金1000人民币,信用卡或是现金,储蓄卡是不行的。

然后就没有其他的了。问了问去香港玩的朋友,李禹强那种有钱小哥,是去看奢侈品的,和我们普通人的行程基本上没有交叉。璐琳说她和她老公去的时候也是逛街,然后就是吃东西,和我行程倒是差不多,所以我去了尖沙咀吃了,茶餐厅和澳门有点像,中西结合。
- 深圳
去深圳第一次是第一次从香港回来,那天晚上和旭旭与她的蔡先生吃了烤肉,可惜没拍照片,那家烤肉是真的好吃,而且蔡先生确实很好看。我倒是很期待下次再去找他们一起吃东西,但好像他们还在深圳生活的重整的起步阶段,所以还是在过一段时间等他们彻底安定下来好了。
第二次去则是找璐琳,很感谢璐琳能空出一天时间一起玩。前一天晚上先是一起吃了烤肉,去了超市做了准备,然后去他们家看到了胆小的猫猫十一。这只体积不小的猫猫胆子却很小,一见到家里有陌生人来就躲到沙发底下。明明体型不小,战斗力也不小。然后就一起打了游戏。基本上第一天的行程就是这样流水账一样的平常,没有什么会有那种闪现火花的时刻。第二天是去的阳台山,从石岩入口的缓步道上山。
说实话我是真的高估了自己爬山的能力(哭),从山脚出发时计算,走到6-7km的地方也就开始出现耐力缺口了,即使是缓步道,也比平地的水平要耗费力气太多了,如果是平地的话,这个耐力的消耗可以支撑我到15km左右吧。最后距离大阳台山顶15km的位置停下了,正好是在两个峰中间的位置。从这里能俯瞰脚下的城镇,但是让我感觉到惬意的还是这些树林,走在小道上,阳光从树叶间洒到地面上,清晰的看到巨型蚂蚁在来来回回忙碌的搬运,真的会沉浸在这个环境中。和璐琳聊到的一些话题带来的焦虑也会因此消失。来这里真的是来对了。

- 结语
四月的出游基本上都是在乱转,因为我当时的心境也是在乱转。三月份的工作内容确实能学到很多,比如方案设计、更多的生信分析代码、客户需求的了解,对大脑中知识博物馆的补充是很大程度上能抵消掉茫然带来的焦虑。但是像衡水中学监管高中生一样的项目进度监管是真的让人窒息,甚至比读研时的感觉还要让人难受,所以四月的时候基本上就在想:我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哪些可行?来来回回跑也就是试图在这个过程中远离之前的环境,寻找一个新的答案。
但是答案现在还没找到,但是有了一个也许可行的方案,五月就是继续尝试看看。
Wish Me Luck.